Search


〔蔚昀推薦繪本〕

愛孩子,尊重孩子——那些重要卻常被遺忘的事(《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〔蔚昀推薦繪本〕

愛孩子,尊重孩子——那些重要卻常被遺忘的事(《布魯卡的日記》導讀節錄)

林蔚昀

《布魯卡的日記》是一本很特別的書。說故事的人是個孩子,但是敘事的口吻很成熟、很有智慧。畫面的色彩是冷色系,有時令人憂傷害怕,但又有莫名的溫柔,讓人感到被撫慰。書的內容講的是如何愛孩子、尊重孩子,但也有憤怒悲傷,在字裡行間、在畫面的角落,有著逐漸逼近的不安陰影,比如破碎的星星、被拔起的樹木、陌生的字母、從遠處開來的火車……。

《布魯卡的日記》根據波蘭兒童人權之父雅努什.柯札克(Janusz Korczak)和孤兒之家(Dom Sierot)的故事改編而成,作者是享譽國際的波蘭繪本作家齊米雷絲卡(Iwona Chmielewska)。雖然齊米雷絲卡從小就被柯札克的故事吸引,也很早就決定要為柯札克和孤兒之家創作一本書,但她卻等待了八年,讓自己的人生經驗更豐富,才開始創作,花了一年完成本書。所以,《布魯卡的日記》可說是用生命完成的創作。

柯札克是誰?或許大部分臺灣讀者對他不是那麼熟悉,但柯札克對我們的生活影響深遠。這位本名亨利‧哥德史密特(Henryk Goldszmit)的波蘭/猶太小兒科醫師,曾在華沙和他長年的合作夥伴史蒂芬妮‧維琴絲卡(Stefania Wilczyńska),共同經營孤兒之家三十年,把他和兒童相處的經驗及對他們的觀察,化為二十幾本著作和一千四百篇文章。

柯札克畢生身體力行提倡兒童人權,他的理念深深影響了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的制定(臺灣的「兒童及少年福利法」即依據公約的精神與內容所制定,而在二〇一四年,兒童權利公約也在臺灣國內法化),他的著作也讓後世的讀者更知道如何愛孩子、尊重孩子。

愛孩子、尊重孩子,聽起來很崇高、偉大,但它也可以很日常、很生活化,雖然做起來很困難。如果說,柯札克自己寫的《如何愛孩子》用充滿哲思的散文闡述了一個大人如何學習愛孩子、尊重孩子,《布魯卡的日記》就以兒童的眼光,透過一個個小故事告訴大人:「我希望怎麼被對待。」

愛,需要學習

孩子希望怎麼被對待?就和我們每個人一樣。我們希望別人會尊重我們、對我們有禮貌,不因為我們的性別或膚色就對我們有差別待遇。我們希望別人會理性、寬容的對待我們,在我們犯錯時好好跟我們溝通,給我們改進的機會,不要劈頭就罵。我們希望別人信任我們、對我們誠實、公平、傷害了我們會和我們道歉……。

可是,我們有這樣對孩子嗎?捫心自問吧,身為大人的我們,有沒有因為孩子年紀小就對他說:「你還小,你不行。你還小,你不懂」?有沒有在他們犯錯時不分青紅皂白地責罵(甚至體罰)他們,或威脅:「你再犯錯一次你就知道。」有沒有不信任他們、對他們說謊、不公平,傷害了他們也沒有道歉,只是強詞奪理,希望他們趕快忘記這件事?

或多或少,都有吧。不管想不想承認,在孩子眼中,我們就像柯札克口中「被馴化的野生動物」,永遠無法捉摸。這事實令人不安,在知道了我們不如想像中善良、慈愛這令人不安的事實後,要如何愛孩子呢?

幸好,不管是柯札克或《布魯卡的日記》,都沒有指責我們或對我們說教。就像日記中寫道的:「如果孩子做了壞事,最好的方法是原諒他,然後等他願意自己變好。」我們也是孩子,會犯錯、會有人性的邪惡,但是我們也都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好,學習以更溫柔的方式對待他人,只是,我們需要幫助和指引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雖然一個在亞熱帶的台灣,另一個在寒冷的北國波蘭,但是新手媽媽淑婷和蔚昀在育兒路途上感到的徬徨無助和孤單,是一樣的。她們都曾經狂翻教養書/部落格,為了自己的孩子無法像書上/網路上的小天使一樣乖巧而崩潰,千百次自問:「我是不是遜媽咪?」但是,當她們開始對話,淑婷和蔚昀發現:「原來我們已經夠好了!」這份交換日記紀錄了兩個媽媽真實的育兒心得,以及自我的成長過程,希望可以帶給讀者安慰、鼓勵,激起更多對話,讓所有的爸媽都在育兒這條路上昂首闊步。
這是波蘭媽媽蔚昀和台北媽媽淑婷的交換日記,由一樣是新手媽媽的yoyo繪製
View all posts